首页

美足之家

时间:2025-05-25 03:39:11 作者: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长春开幕 浏览量:68492

  【海峡聚焦】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明清以来,大批闽南人、客家人纷纷迁居台湾,他们常会邀集同府、同县、同乡、同村者居住在一起,借助血缘、地缘力量,共同应对拓垦过程中的艰难险阻,逐渐开发形成一个个村镇街区。他们还把祖籍地的府、州、县、乡、村名,以及开发建设台湾有功的历史人物、有影响的垦台名人、家族姓氏乃至家乡传统命名用词或习惯等,移用过来为新形成的村镇街区命名,希望以此凝聚同宗同姓力量,同时也激励后人不忘故土。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见证一方百姓生存、发展的历程,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要素。诸多台湾地名受到大陆迁台先民的影响,渗透着浓厚的祖地情结,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是海峡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生动体现。闽台地名既承载着老一辈留在记忆深处的故土情结,也搭建起下一代沟通联络的桥梁纽带。传承弘扬闽台地名文化,有利于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共鸣。

  台湾地名镌刻着故土情结和文化认同

  在台湾,以大陆城市命名的街道多得数不过来。历史上,大陆先民迁居台湾时,也同样通过给村镇街区命名来表达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祖籍地的文化认同。他们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体现对祖籍地的眷恋怀念。众多福建先民迁居到台湾后,因为思念家乡,往往会把家乡地名移植到新开发聚居的地方。如台中市大甲区铜安里,居民多来自清代泉州府同安县;台湾彰化县的诏安里,早期居民大多来自福建漳州诏安县,遂以县名为村名。除了行政区划名,闽台同名庙宇也承载着闽台两地民众基于共同祖籍地的文化渊源,如台湾嘉义县东石乡嘉应庙,由福建晋江东石镇迁台先民兴建,奉祀家乡的神灵作为乡土保护神庇佑乡里。如今每年元宵节,晋江东石镇嘉应庙都会举办“数宫灯”民俗活动,邀请台湾乡亲共同参与。

  体现对血缘宗亲的认同。福建先民到台湾之初,为了共同防御外敌,合力拓垦,往往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结合成一个聚落,并在聚落地名前加上本族姓氏而形成冠姓地名。如台湾新北市西盛里许厝,地名源于清代最早到这里开垦的许姓,祖籍泉州府晋江安海镇前埔许厝(今属晋江安海镇前埔村),形成聚落后也以家乡的许厝命名。据《福建省志·闽台关系志》所记,台湾各县市乡镇约有160多个同姓村落,分属于近70个姓氏,这些同姓村落居民以福建籍迁台先民为主。

  体现对开发建设台湾先贤的纪念。台湾不少地名旨在纪念收复台湾、维护国家主权的著名人物,如纪念郑成功的“成功村”“成功里”等,纪念施琅将军的“将军乡”“将军里”等。还有的地名是为了纪念拓荒台湾的重要人物,如台湾云林县的林圯埔,是为纪念郑成功部将、同安人林圯而命名。

  体现对中华传统命名原则的遵循。台湾一些地名的命名也遵循了中华传统文化因地形、行业等取名的原则。台湾地名有众多带有厝、寮、埔、庄、湖、陂、坑等的称呼,如高厝、王厝寮等,这些称呼在闽南地名中也大量存在。台中南屯区旧称犁头店,其得名是因为此地在拓荒时有很多打造犁头、锄头等农具的店铺。

  体现追求安宁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中华文化中自古就有使用“安”“宁”“福”等美好字眼为地名命名的习惯,如福建就有永安、同安、华安、建宁、福州、福安等县区名称。这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影响着台湾地名的命名,如台湾岛内有不少用泰和、泰兴、富贵、万寿、康寿、永宁、永乐、永昌等命名的街道与村落。

  以地名为纽带的文化交流方兴未艾

  闽台地名饱含着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认同,近年来,以地名为纽带的闽台文化交流方兴未艾。

  交流主题鲜明,贴近基层民众。自2013年开始,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等单位连续举办“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活动重在面向基层、面向青年,活动主题从最初的“寻根”“续缘”“共建”“共创”,拓展到聚焦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习俗,突出两岸“同根同源”,先后以“食同味”“婚同俗”“居同厝”“曲同调”“笺同墨”“祠同宗”为主题组织两岸民众交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宗亲参与其中。在今年6月举办的第十二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期间,晋江、台湾两地的许氏宗亲在晋江安海镇前埔村许氏祠堂共同祭拜先祖,来自台湾新北市的许氏宗亲深情表达了对祖籍地的深切认同和眷念之情。

  交流方式多样,厚植乡情乡谊。近年来,福建连续多年邀请台湾民众走访同名村镇,观看乡村民俗风情表演,考察福建具有闽台渊源特色的祖地、祖庙、宗祠,开展同名村族谱对接、宗姓联谊。2022年,闽台同名同宗村代表共同发起征集保护“两岸家书”倡议,唤起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2023年以来,福建进一步巩固拓展闽台同名同宗村交流,并推动闽台共修共建同名同宗村村志、馆、网。在两岸宗亲交往的过程中,不少台湾同胞来到大陆求学追梦。在福建创业发展的台湾青年李志章携手大陆伙伴建造漳州平和县迁台记忆馆,集中展示台湾雾峰林家200多年前从平和县出发的迁台史,他希望更多台湾青年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交流内容深化,推动共赢发展。闽台地名文化交流不仅局限于同名村联谊、寻根谒祖,也关注两岸共同发展。在2013年举办的首届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期间,就有19对闽台同名村以“双方互动、互惠双赢”的原则,签署了友好交流合作意向,其中提出要利用各自优势,在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协作,在政策范围内,促进两地企业和民间合作。2019年,第七届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活动期间,主办方邀请了台湾与福建同名村镇乡亲,共同探讨交流两地在乡村建设、民俗文化、研学旅游等方面的协作,以推动乡村振兴和共赢发展。

  进一步加强闽台地名的保护利用

  通过地方志、族谱、祖先牌位或者老一辈口耳相传的地名,查找自己所属宗族、籍贯的线索,是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重要途径。虽然经常因地名变化使得找寻困难重重,但查找到祖籍地时的激动万分、拥抱同胞亲人时的泪满衣襟、带领子弟拜祭同宗祠堂时的虔诚与敬畏等场景,也在时时上演。进一步加强闽台地名保护利用和研究交流,对于增强两岸同脉同源的文化认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加强保护,留住地名记忆,增进文化认同。闽台地名在历史演进的漫长过程中,历经数次更名,台湾地区许多体现两岸同宗同源的地名早已不复存在。为方便台湾同胞寻根谒祖,要加强对福建涉台地名,特别是两岸同名同宗村(镇)、宫庙等地名的保护,严格更名、销名程序。对于因农村城镇化而被撤并消失的涉台地名,可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视情予以恢复命名。

  深化研究,挖掘地名内涵,增进心灵契合。要加强对闽台地名文化资料的整理,从彰显闽台两地语源、亲缘、地缘、信俗等深厚渊源和历史联系方面开展研究。要深化闽台地名溯源研究,完善地名演变谱系,为闽台民众寻根谒祖和共修共建同名同宗村村志、馆、网提供支撑。要深入挖掘闽台“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共同之处,从千家万户门窗贴福、建筑饰福、节日祈福、地名有福中阐释和表现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使两岸民众在生活日常中就能感受到两岸文化的渊源关系。

  活化利用,讲好地名故事,增进情感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闽台地名宣传活动,如策划举办闽台地名故事会、拍摄闽台地名短视频等,宣传普及闽台地名源流知识,扩大闽台地名文化渊源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时,以闽台地名文化交流为纽带,搭建以宗亲、乡亲、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交流交往平台,为推动两岸融合、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贡献。

  (作者:曹斌,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检查组突击检查,正在赌博的公职人员拔腿就跑!

在清泉街社区小广场,居民庞爱珍化身“二大娘”开启方言说唱,自编自演二人台呱嘴《十夸党的政策好》,诙谐生动的表演,赢得现场群众的阵阵喝彩。

东西问丨吕志奎:厦门筼筜湖治理为何受国际关注?

退休至今,肖瑞可已为城区师生、职工、入伍新兵、留守儿童、辖区居民上了30多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到政府部门讲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中国拟立能源法 保障能源安全促可持续发展

交管部门提示:出京方向高速公路易拥堵路段有京藏高速弹琴峡隧道至八达岭大桥路段,其中,八达岭长城出口、居庸关出口、水关出口易出现排队,流量突出时段为10时至14时;机场高速三元桥到北皋桥路段,其中,亚运村出口、北皋出口、大山子出口易出现排队,流量突出时段为10时至13时;京承高速北七家桥至酸枣岭桥路段、新农村桥至沙峪沟二桥路段,其中,孙河出口、后沙峪出口、北七家出口易出现排队,流量突出时段为11时至14时。此外,京哈高速、京新高速、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京昆高速等出京方向车流量增大。周六日的上午时段,京藏、京承、京新高速出京方向以及郊区景点周边的部分道路交通压力突出,可能会出现因车流量大引发的通行缓慢情况。

突发!法国尼斯一住宅楼深夜起火致7死 包括4名未成年人

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表示,法国与加拿大将继续密切合作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双方宣布今年将在加拿大阿卡迪亚地区举行首次法加部长会议。以评估双方加强合作的情况并规划联合行动。

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保有量达58万余家 稳居全球第一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重要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自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行政法规。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